李进检查着每一把制作中的高密菜刀。
在那些锻打的铁具中,堪称“高密一绝”的菜刀历史悠久,名扬大江南北,享誉关东内外,是名副其实的高密特产、老字号。作为民间传统制作工艺,高密菜刀已伴随着红高粱沃土上的乡民百姓走过了400多个年头,2008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近日,记者采访了从事了一辈子高密菜刀制造的李进,了解了高密菜刀的发展变化。
小作坊块头变大
12月3日下午,记者驱车来到了位于夏庄镇的河西村,到目前为止,村里仍有四户人家延续着刀具制造这项传统的手工艺,而李进的前进刀具厂,已发展为当地规模以上的刀具厂。据了解,明代末年,高密夏庄、姜庄、张鲁集等地,就有了打刀的刀匠并逐渐建立了刀铺,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传承,几乎人人都能打制菜刀,代代相传。
53岁的李进毕生的精力全部投在了刀具生产上,也是见证着高密菜刀一点点的发展变化。他告诉记者,“我们这个地区一直以来是出铁匠的地方,以前基本上村里的人都会打铁制菜刀,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。由于从小耳濡目染,我从小就在村里的生产队里给村里打铁制刀,那个时候是纯手工,算是小铁匠,比较累。结婚后,同样从事着打铁,并逐渐地发展了自己的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,一步步发展到如今。”如今李进的前进刀具厂已发展为一家规模以上的企业,他也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品牌,如今的李进菜刀销往全国各地,小铁匠也成了小老板。
莫言作品中曾有描述
高密菜刀的祖传格言是:“铜薄响,铁薄快”;“背厚刃薄,使到老不用磨”。高密,是菜刀之乡。有俗谚称:“高密刀、高密镰,蹭蹭磨磨用三年;能切大能切小,一切切到海南岛;能切粗能切细,一切切到意大利。”
高密菜刀的最大特点是色泽黑蓝,用锰钢制作,又称夹钢刀。历史上经营打制菜刀、镰刀等刃子活儿的是铁匠,也称刀匠。所用工具有炉、风箱、砧子、锤子、凿子、剪刀、磨石等,一盘炉要4人操作,即分掌钳、打头锤、打旁锤、拉风箱各一人,先将熟铁打成毛坯然后开槽夹钢、熟火、开片、接信子、剪毛边、粗开刃、淬火、水磨刃、上把。淬火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。要使刀刃不卷不崩,锋利耐用,主要由淬火决定。传统淬火工艺,全凭经验丰富的刀匠通过用手测试水温,用眼观察锻打刀具的成色,用耳倾听刀触水时的“滋滋”声来确定。这是制作高密菜刀工艺的精髓所在。据了解,莫言在其作品《透明的红萝卜》中,对桥梁工地上老铁匠与小铁匠师徒两人有关淬火技术的争斗,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。发展为30多个刀类品种
谈起高密菜刀的发展,也由传统的几个单一品种发展为30多个品种,其用分工明确,用途多元化。如有专门用来切菜的菜刀、有专门用来切骨头的、还有专门用来切水果的水果刀等等,可谓是功能齐全。而传统的纯手工制作也逐渐被机械化所替代,更加省力、出效率。李进告诉记者,“种类确实比以前多了不少,单纯用来切骨头用的菜刀就有四种,而且现在机器生产质量会更好一些,而且产量也翻了好几个番,如今一年能生产近60万把菜刀。”高密菜刀已经名扬大江南北,针对客户的需求,李进还将菜刀进行包装,打造成为礼盒,方便朋友之间的馈赠,一个六件套的菜刀礼盒,摇身一变,档次上去了,价格就能卖到200多元以上。
据了解,高密菜刀历史悠久,享誉关东内外,是名副其实的高密特产、老字号。作为民间传统制作工艺,高密菜刀已伴随着红高粱沃土上的乡民百姓走过了400多个年头,2008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李进表示,继续将高密这一民间传统工艺发展下去,让其走得更远。到目前为止,李进的高密菜刀已销往深圳、安徽、重庆、上海等全国各地。
文/图 记者 李奇
(来源:半岛网-半岛都市报) 本文地址:http://gaomi.bandao.cn/news.asp?id=2480311